木成优 | 品牌策划与视觉创意

新一轮炼油产能扩张解析

发表时间:2019-06-20 10:59作者:乞孟迪 张硕

中国石油需求增速放缓,甚至可能在2030年前后达峰。在此背景下,炼油产业仍保持旺盛的投资热情,主要原因是行业准入开放,现阶段炼油效益向好,吸引大量民营资本进入。未来结构转型将成为这一轮炼油投资的新特点,炼油企业将更加注重大型化、一体化、高端化和绿色化发展。

1.中国石油消费推动力已变,且增速明显放缓

以加工量口径计,2018年中国石油消费量约6.2亿吨。2000-2010年石油消费年均增长7.3%,2010-2018年年均增长4.5%,消费增速明显放缓。拉动石油消费的动力主要由交通燃料需求转向化工原料需求,总体来看,远期石油消费可能出现峰值或平台。

1.1汽车消费进入新阶段,节油和替代导致成品油需求趋于峰值

2000年以来,中国成品油消费经历了由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的过程。2011-2015年,汽车保有量增速放缓至年均15%,同时经济转型,工业增速放缓,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由2.6亿吨/年增加至3.1亿吨/年,年均增长4.6%。2016-2018年,汽车行业增速换挡(近一年销量甚至出现下滑),汽车保有量增速放缓至10%,成品油消费增速放缓至1.8%。

成品油消费结构中约80%为汽车用油,消费变化必然与汽车增长紧密相关。预计,2050年汽车拥有量将达到饱和,约为5亿辆,比目前大致翻一番。尽管未来汽车保有量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是发动机效率的提升,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汽车保有量上升对石油消费的拉动。

当前,中国乘用车新车油耗约6.5升/100千米,与日本和欧洲国家相比,汽车燃油经济性提升的空间较大,按照规划,2030年中国乘用车行驶油耗将降至3.2升/100千米(包括新能源汽车抵扣因素)。汽车排量小型化和采用混合动力技术,将是有效降低油耗的重要措施。

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政府大力鼓励替代燃料的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形成天然气汽车、煤制油、电动汽车、燃料乙醇、甲醇等多元发展的替代方式,2018年共替代成品油2800万吨,约占成品油消费总量的8%。近中期,天然气汽车技术成熟、经济性尚可、环境友好,是主要的交通燃料的替代形式。中远期,电动汽车将加快发展,将对交通能源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中国经济仍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尚未完成,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交通出行需求将长期保持旺盛增长。但是,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的出现,将逐渐改变交通出行对成品油的依赖。成品油需求增长已经进入中后期,预计在2025年达到饱和。

1.2石化工业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基础,化工原料需求可望持续增长

随着中国消费升级阶段的到来,汽车、家电、纺织、房地产等产业将呈现持续发展态势,未来以乙烯和对二甲苯(PX)为代表的石化产品需求均有较大增长空间。

当前,中国乙烯当量消费水平约为31千克/人。参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当量乙烯消费规律,考虑中国产业结构、消费和人口结构特征,预计2050年,中国乙烯当量消费水平达到60~70千克/人的饱和值。

中国的乙烯原料结构与欧洲相近,石油基原料占到80%以上。随着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天然气制烯烃等技术路径的发展,中国的乙烯原料结构已呈多元化趋势。尽管如此,石油基制烯烃路线凭借产品多元化、产品链条完整的优势,在2050年之前占比仍达到60%以上,占据主导地位。

当前,中国纤维消费量为28千克/人,其中约1/3用于纺织品出口加工。即使考虑部分纺织业转移到国外,由于中国纺织业综合竞争力较强,未来中国仍将占全球纺织品较大份额。预计2040年后,纤维消费量逐渐达到饱和值40~50千克/人。乙烯当量需求和纤维需求的增长拉动化工用油持续增加,预计2045-2050年趋于饱和。

2.近期中国炼油商纷纷宣布新一轮投资

2.1中国炼油工业进入结构调整期

2000年以来,中国的炼油工业经历了3个阶段。2000-2008年,炼油能力增长缓慢,其中独立炼厂仅占新增产能的25%,但汽车工业发展支撑油品需求快速增长,中国供需紧张。2009-2014年,炼油能力大规模扩张,其中独立炼厂贡献了43%,中国资源供过于求,成品油出口数量激增。2015-2018年,炼油产能扩张放缓,独立炼厂贡献率提升至61%,油品需求低迷,炼油工业进入结构调整期,由于炼油总能力过剩,平均开工率并不高。

尽管中国的炼油工业发展很快,但是深入来看,中国炼油发展存在结构性问题,即先进产能不足,落后产能过剩。2018年,中国炼厂平均规模仅430万吨/年,低于全球前五大炼油国平均单厂规模,仅为韩国、新加坡等国平均规模的1/5~1/6。如果剔除200万吨/年以下低效或无效产能,2018年炼厂加工负荷率达82%左右。因此,结构调整将成为中国炼油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2.2以新兴民营企业为代表的新一轮炼油投资热潮开启

虽然已经呈现石油特别是成品油消费趋缓的态势,但是在近年来较好的炼油毛利刺激下,以新兴民营大炼化为代表的新一轮炼油投资扩张热潮已经开启。2019年年初,恒力石化公司2000万吨/年炼油装置投产,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建的2000万吨/年一期炼油产能将于2019年年底投产。

根据公开报道,2025年之前,中国将新增2亿吨/年以上的炼油能力,再次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炼油产能扩张地。增量主要来自3方面:一是大型民营纺织企业为解决原料瓶颈而进行的逆向一体化炼化扩张,例如浙江石化、恒力石化等;二是由于近年来炼厂的效益较好,导致行业外新投资主体纷纷涌入,例如旭阳石化、新华石化等公司;三是国有炼油企业进行基地化扩能,例如中科炼化、揭阳石化等。新兴的民营炼化一体化项目将占未来新增产能近一半份额,从而开启中国炼油行业发展新格局。

2.3行业准入政策放开为独立炼厂产能扩张带来机遇

2018年,中国原油加工量为6.04亿吨,比上年增长6.8%。全国原油加工量平均增速由2010-2014年的4.3%,提升至2015-2018年的5.8%。炼油平均开工率由2014年的66%提升至2018年的72%,独立炼厂加工负荷由2014年的30%,提升至2018年的60%。

独立炼厂的产能扩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对进口原油使用权的放开,从而使其原料结构从燃料油转向进口原油,成品油收率及经济性都有了较大提升。独立炼厂加工进口原油所占比重由2014年的21%,提升至2018年的71%。

2.4现行定价机制是刺激炼厂增加投资的内在动力

2018年,国际油价上涨,国家发改委13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多地油品价格一度超过8元/升。加之前几年产能扩张缓慢,中国炼厂加工毛利持续向好。

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是炼油毛利向好的原因之一,也是刺激炼厂投资的内在动力。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历经多次调整,目前已经形成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上炼油成本、流通费用和合理利润率来确定的价格机制。最高零售限价由国家发改委制定,保持批零价差不小于300元/吨。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当国际原油价格低于80美元/桶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80~130美元/桶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直至零利润;高于130美元/桶时,原则上不提或少提价格;当国际原油价格低于40美元/桶时,成品油价格暂不作调整,即所谓“地板价”。

在这一“成本加成”定价原则的保障下,炼厂基本提前锁定了相对稳定的生产利润。相较新加坡市场,近几年中国汽柴油价格与国际油价的差基本稳定,汽柴油价差分别在15美元/桶和20美元/桶左右,且中国炼油毛利好于新加坡。

3.转型发展是中国炼油行业新一轮扩张的特点

3.1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提高竞争力,实现油品向化工品转型

新兴民营炼化企业努力破除原料瓶颈。以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盛虹石化公司为代表的炼化项目均有下游化纤企业,在中国对二甲苯产量不足的大背景下,为破除原料困境,加大投资构建“炼油-PX-PTA-PET-化纤”长产业链,带动产业链自下而上复苏。实现从化工下游到原油加工的全产业链条贯通,重化工而轻油品,具有对二甲苯产业链长、乙烯下游产品丰富的特点。

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主营炼厂正在加快一体化、基地化布局。利用现有装置和扩建部分联合,统筹炼油与化工发展,整体优化,提高一体化水平。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实现物料互供和公用工程共享,提高内部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加工成本,提升基地整体竞争优势。

3.2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置换空间,提高产业集中度

通过建设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的升级。2025年之前,中国将新增炼油能力2.1亿吨/年,同时淘汰1.1亿吨/年产能,全国炼油能力将由2018年的8.4亿吨/年增至2025年的9.4亿吨/年。产业集中度提高,整体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从当前到2025年,预计1000万吨/年以上规模的产能占比将由34%提升至51%;500万吨/年以下产能份额将由31%降至17%;单厂规模将由430万吨/年提高至630万吨/年,接近美国水平;成品油收率将下降10个百分点,化工原料收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3.3注重绿色化、信息化发展将成为趋势

当前,政府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对炼油行业污染物排放要求日益严格,企业环保投入将显著增加。新建炼厂需要推动源头减排,强化过程控制,优化末端治理,构建环境友好型炼厂。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较,中国炼油工业已经具备传统工业化中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本特征,但在信息化方面与发达经济体相比还有差距。未来,需要推进绿色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炼油产业,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其他技术进行集成和融合,从而大力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使企业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目标,实现“资源高效转化、过程低碳绿色化”的跨越式发展。

3.4改革开放不但带来合作,也将促进转型

近期,埃克森美孚、巴斯夫、沙比克、沙特阿美等外资企业接连宣布在中国投资建设大型炼化项目。综合来看,外商投资石化项目呈现四大特点。一是聚焦高盈利的高端市场;二是聚焦高便利地区;三是独资化倾向明显;四是产油国加大入股炼化项目,以保证原油销售渠道,例如沙特阿美入股华锦石化等。中外炼化企业将从石化领域贸易关系,过渡到投资合作关系。

中国的石油市场不断放开,从进口原油到成品油出口配额对独立炼厂放开,再到成品油流通领域取消民营、外资股比限制,未来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指日可待。市场开放鼓励外资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在油气领域、炼化建设、终端布局等方面加深与中国的合作。这些政策有利于并促进中国炼油工业转型发展,未来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市场、广阔的需求空间,以及更加成熟的合作者角色,参与到国内外合资合作项目中去。

4.在投资热潮下需警惕市场风险

中国炼油产业的新一轮扩能周期正在加速产业格局重构和利润流向迁移,在投资热潮下,需警惕市场风险的加剧。

一方面,政策的开放促进炼油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竞争加剧。如果淘汰落后产能进展不利,全国炼油总产能将超过10亿吨/年,开工率长期在70%左右的低位徘徊,中国炼油产能过剩愈加严重。加之中国成品油需求增长乏力,将造成更多资源被挤压至出口市场。若中国成品油出口大幅增加,势必造成国际市场炼油毛利的降低,反过来会冲击中国成品油市场。

另一方面,扩能周期叠加市场化将改变产业价值评估。如果中国成品油价格完全放开,按照与新加坡接轨价计算,中国国有石油公司主营炼厂炼油毛利将可能由目前的300~500元/吨下降到约100元/吨,个别竞争力较弱的企业毛利将跌至盈亏平衡点以下。未来,炼油企业承压加大,亟待提升竞争力。另外,成品油零售业已微利运行,个性化营销将成为常态,一旦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税收征管、质量监管进一步规范,销售环节竞争和淘汰也将更加严峻。

木成优 | 品牌策划与市场创意
首页                 关于我们               核心业务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西安木成优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9-88603721    187-9283-5878                                联系邮箱:lube01@126.com                                     联系地址:西安市雁塔区太白南路139号荣禾云图中心912室